
新年
Jayne Zhou ( 加拿大)
對我家,或者對大部分海外華人家庭來說,從聖誕、新年到春節這段長達兩個月的時間,是一段屬於慶祝的節期,從聖誕的裝飾到春節的裝扮,一波接著一波;海外生活多年,逐漸習慣了這一波接一波的慶祝,也成為一年之中,家庭慶祝最隆重的節期。
剛上幼兒園的小女兒提出了一個挺有趣的問題:“媽媽,春節是Chinese New Year(中國新年), 還是Luna New Year(農曆新年),或者Chines Spring Festival(中國春節)? ”
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,世界各地的移民雲集,也帶來各自民族的風俗;隨著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推行,這個特點也愈加明顯。剛剛收到的學校一月份來信,學校近期就有三個節日——泰米爾傳統月(Tamil Heritage Month)、中國傳統月(Chinese Heritage Month)、希臘傳統月(Greek Heritage Month)的活動。關於中國春節,英文的翻譯也從早年的Chines Spring Festival、Chinese New Year到如今的Luna New Year。這一變化也展現在不同的媒體上,如每週的減價廣告紙、電視、網絡。在我們生活圈中,這三種稱呼則交雜著出現,大孩子們已經習慣了不以為意,小女兒則困惑這究竟是哪個節日。
語言的演化,或者說其約定俗成,是很有趣的一個過程,受到地域、文化、政治、商業等眾多社會因素的影響;表述方式或有改變,慶祝的形勢也或有改變,但是,核心的價值不會變。移居海外多年,習慣了這裡的生活,他鄉如今也成為了我鄉;孩子們出生及生活都在這裡,這裡才是我鄉,自有屬於他們這一代的生活方式與形態。第一代移民的故鄉情對他們說,某個程度其實是父母的鄉情,風俗民情也只是父母的風俗民情。當我察覺到這點的時候,我不再糾結,釋然了他們的中文學不好講不好,釋然了他們把春節的慶祝排在聖誕慶祝之下,釋然了兩代人之間的不同。孩子們不可能擁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和情懷,而我則能和他們一起建立一個屬於我們家庭的傳統——既慶祝西方節日也慶祝華人節期,這樣,一年裡,我們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慶祝活動;即使我的鄉情不能成為他們的鄉情,卻能成為我們的家庭傳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