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照顧者心聲

失智症

Suki

媽媽向來循規蹈矩,不知怎的近來卻連生事端。其中一次,她跟院友埋怨院舍的食物和服務,聲勢之大令員工以為他們在罵戰。後來媽媽成為代表,向職員表達不滿。由於事件鬧大,我們收到有關方面的通知。

我覺得媽媽性情的改變,可能是失智症的影響所致,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,長時間呆在家中,失去社交和活動的機會,病情嚴重了。有朋友的父母是失智症病患者,亦有類似的經歷:原本是溫和可親的長者,會用粗言穢語罵人、咬人、使用暴力等,叫照顧者操碎了心,亦難以照料他們。

近日看到一篇關於失智症的文章(Dementia Experts Shared The 7 Things They Would Never Do, And We’re Taking Notes),當中提到遺傳、環境等因素致病外,也可能是某些生活方式和整體健康狀況的結果。專家指養成健康的習慣永不會遲,微少的改變在日積月累下,對大腦產生極大的好處——不止對失智症患者,對我們也是很好的提醒。

為保持大腦最佳狀態,以下七點不要做:

1.不要只吃加工食物:加工食物會導致大腦發生微炎症,從而引發各種問題及縮短壽命。多吃對大腦有益的食物,如蔬菜、富含奧米加3的魚、堅果、莓果。

2.不要久坐不動:運動好比“大腦的藍牙” ,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聯繫。運動也可增加大腦的血液流動、減輕壓力、減少炎症,且可保持心血管健康——通通有助維持健康的頭腦。

3.不要脫離社交生活:社交孤立或不參與社交活動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。研究顯示,那些擁有良好社交關係的人的壽命平均多八年。缺少與他人互動,不止加速認知能力下降,還會導致體力活動減低和抑鬱,兩者都跟失智症有關。

4.不要持續做夜貓子:充足的睡眠令人頭腦清晰和更有活力,並且令大腦持續正常運作。

5.不要忽略壓力:當人感到壓力時,皮質醇會激增,如果繼續下去便會損害大腦。人不可能處於無壓力的生活,因此要學習處理壓力及減壓的方法,如散步。

6.不要忽略高血壓:不良的生活習慣,如吸煙、缺少運動都會引致高血壓,而高血壓是造成失智症的因素之一。儘量減低引起高血壓的生活方式,有助防止將來大腦認知能力下降。

7.不要停止學習:維持好奇心可以運動腦筋,更可保持敏銳。研究發現,成人持續學習減低失智症的風險差不多兩成。每當人學習新事物,腦細胞之間便會形成新連接,從而增加所謂大腦的可塑性,亦即我們的心智和大腦適應變化的能力。

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對身心健康都有裨益。然而,我們不要忽略靈性的健康:“操練身體,益處還少;惟獨敬虔,凡事都有益處,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。” (提前4:8)

bottom of page